調整退休制度 提升社會勞動力

臺大醫院今年起全院實施退休醫師可留任延聘制度,每年遴選有意願的五位資深醫師擔任「特聘醫師」,三年一聘,維持全薪,最長可延至75歲。臺大醫院希望藉助此一制度,傳承醫學實務經驗,照顧特殊疾病病患,並協助年輕醫師加速成長。

隨著人類壽命延長,健康狀況改善,半個世紀前制定的65歲強迫退休制,早已不符合現今社會真實現象,路上65歲退休健康老人比比皆是,惟囿於此一制度,不僅不能繼續貢獻其經驗腦力與勞力,而且成為勞健保制度龐大負擔。我們認為,此一不符時宜的制度實在有必要重新檢討,賦予退休制度適當彈性,提高社會整體勞動力。

此一議題約可分為三種類型分析:

軍人和中小學教師,是最早就業,也是最早符合服務滿25年即可退休之族群,許多教師在55歲申請退休,中低階士官兵甚至在45歲便可選擇退伍。這些社會中/壯年人群,於退休後乾領退休俸祿,結朋引伴出遊爬山喝茶,雖屬生活愜意,但徒然浪費其尚可貢獻社會之勞動力與工作經驗。當然,這些是他們為社會服務屆滿後應得待遇,屬於不可剝奪之權利。但政府是否應該因應社會勞動力短缺現象,制定適當獎勵措施,鼓勵這些成熟族群,重新投入職場,貢獻社會?

第二類是藍領勞工與農民,這些社會基層而且終年辛苦的族群,許多家境並不富裕,年屆65歲後,尚需養家糊口。以目前勞保領取2.5萬月退,在大都會城市,或家中有弱勢尊長子女,恐很難自給自足。

第三類是專業技術與管理人才,這些腦力與經驗菁英,是台灣社會與經濟成長最主要的貢獻來源,許多專業白領,年屆65歲後正值經驗豐富時段,強迫其退休,無異放棄企業與社會寶貴資產,殊屬可惜。君不見:張忠謀年逾90,尚能代表台灣出席亞太經合會議,台積電即將退休的劉德音董事長,亦年逾70,尚且精神奕奕,頭腦清晰。許多年長之文化、影視、藝術、創作傑出工作者,更是國之重寶。

或許有人擔心:65歲以上年長者若不退休,將剝奪年輕族群工作權與機會,其實這是多慮。根據生物與人類學家研究得知,人類之所以文明進化快速,大異於其他生物,關鍵在於人類可有效傳承上一代的經驗與智慧,這種傳承可以形諸文字書籍影音,但更重要的是現場實作之互動與指導,如此,新一代便可以站在前輩的肩膀上繼續增進,這個經驗傳承現象在科學研發、精敏製造、服務品質提升、工藝文化創作等領域,尤為明顯。

如果台灣經濟成長,單僅依賴約五成人口的年輕力壯族群打拚,我們的總體勞動力,可以與近億人口的越南、2.7億的印尼,甚至14億人口的印度競爭嗎?做為一個小型經濟體,台灣的國際競爭力,需要的是群體智慧與經驗有效累積。

面對人工智慧(AI)將取代眾多固定型工作機會之挑戰,新一代年輕人更需要擁有無法立即被AI取代的職場技巧與實務經驗。未來,AI與人類分工勢在必行,人類在職場所能繼續存在的價值,應該就在不斷地創新與開創。試想:「青銀共治,無縫傳承」何嘗不是未來人類面對人工智慧挑戰,繼續擁有不可被取代價值的唯一方式?

當然,每個人的健康狀況、生活壓力、人生追求目標並不相同,我們並不建議政府直接取消65歲退休制度,或大幅延長強迫退休年限,而是應該修訂相關勞動法規,在雇主與員工達成共識之前提下,鼓勵仍具備貢獻能力的健康年長者延長其工作年限,而在其延長工作年限期間,企業及勞動相關法定仍然給予相同之保障。以正面心態看待健康銀髮族活躍職場,應該是現今台灣社會應有之共識。

來源/經濟日報
編輯/許瑋珂